新刊速递|《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宏观经济·
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在城市经济复苏中的作用研究
张梦霞 蒋国海·3··产业经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刘洋 陈晓东·15·
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陈堂 陈光·30·
·劳动经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基于代际流动与机会不平等分解视角
霍雨佳·52·
人力资本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代际传递效应研究
高盼盼 冯喜良 尹振宇·70·
·区域与城市经济·
市管县体制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影响——新地级市设立后市辖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纪小乐 魏建·81·
多维视域下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张旭鹏·96·
·企业管理·跨界融合情境下组织间合作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基于界面管理的视角
王涛·111·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是否有助于缓解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
陈艳利 姜艳峰·124·内容提要
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在城市经济复苏中的作用研究张梦霞 蒋国海
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通过消费端促进经济快速复苏,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短期消费刺激政策,而鲜有研究针对疫情下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在城市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政府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在城市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机制,而后进行市场调研,通过案例分析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在实施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城市层面有代表性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优化城市短期消费刺激政策的改进建议,以期实现以城市为代表的内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刘洋 陈晓东
本文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间接效应小于直接效应;(4)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存在边际效应减弱的趋势,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
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陈堂 陈光
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视角,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等维度,构建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体现产业结构升级,选取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空间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从地理距离特征和经济距离特征分析发现:在两种距离特征上,数字化转型各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效应,在经济距离特征上影响更大。数字化转型对域外地区的外溢效应大于域内的空间效应。静态模型对空间促进作用产生过高偏误,采用动态模型则可以进行修正。数字化转型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本投入在经济特征下,对域内和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在地理距离特征下,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对域外地区产生阴影效应。为此,省域间应实施差异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政策,积极发挥空间效应,推动产业生产效率提升、要素合理流动和融合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基于代际流动与机会不平等分解视角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 “顶部持久性” 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人力资本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
代际传递效应研究
高盼盼 冯喜良 尹振宇
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地位代际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现象,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且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作用于子辈的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子辈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效应存在异质性。研究结论对精准扶贫的长期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健康和教育的投资来减弱贫穷的代际传递,进一步有助于打破阶层固化、促进阶层流动,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市管县体制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影响——新地级市设立后市辖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
纪小乐 魏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高水平协同发展,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市管县体制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制度安排。基于夜间灯光和经济统计数据,本文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等方法评估1993—2007年市管县体制确立过程中新设市辖区的发展绩效。结果显示:第一,市管县体制的确立对新设市辖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市管县改革一方面促使新市辖区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实现了地级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集聚。市管县体制的确立使新地级市政府成为完整的行政主体,其经济发展主动性显著提升,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了中等城市化初始集聚过程,形成了产城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这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城市化逻辑。
多维视域下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张旭鹏
从多维视角探索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以为一体化战略“扩容”及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路径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探索性构建“市场-技术-产业”的多维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挖掘区域一体化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与未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相比,一体化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高出0.124个单位,并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第二,通过对多维作用机制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检验发现,区域一体化建设依赖市场关联、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的中介作用尚未显现。
跨界融合情境下组织间合作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基于界面管理的视角
王涛
随着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分工细化,价值创造已经从企业组织内部延伸到组织间合作,并由不同层次相关主体的共同作用而得以实现。然而,很多的组织间合作不仅未能带来价值收益,反而出现合作困难,甚至以失败告终的状况 ,其中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是组织间存在界面障碍,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阻碍了价值共创的实现。随着组织间合作进入“宽范围、多层次、纵深度”的跨界融合新阶段,与以往相比,其情境、过程和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对管理活动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跨界融合情境下组织间合作模式进行探析,提出只有破除合作中存在的制度距离、目标差异、创新壁垒等界面障碍,确保组织间能够进行有效衔接,才能有利于价值共创的实现。界面管理作为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管理机制,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过程和内容,针对跨界融合交互活动中的横向界面和纵向界面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来稳妥处理组织层次、团队层次和组织-团队跨层次三组界面之间的关系,增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整合与协作,推动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从而提高价值共创的效率和效益。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是否有助于缓解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
陈艳利 姜艳峰
本文以纳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处理组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分别从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视角对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对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均具有显著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与中央企业和行政垄断行业企业相比,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对地方国有企业、非行政垄断行业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但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司类别未对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证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能够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来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能够通过治理管理层的代理行为来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往期回顾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与管理研究
微信号 : REM_JJYGLYJ
投稿网址:http://rem.cueb.edu.cn
版权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推荐列表●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
●RCCSE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